人到觉醒齐得失 物因幻化易沧桑
摘要:悠忽之间恩师裘沛然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载,先生的音容笑貌及为人为医宛在眼前,莫能忘怀,每当夜阑人静想到先生的教诲备加亲切,兹记数端
悠忽之间恩师裘沛然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载,先生的音容笑貌及为人为医宛在眼前,莫能忘怀,每当夜阑人静想到先生的教诲备加亲切,兹记数端以念。
医病先医心
患者的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关系至为密切。医生欲治患者的病,必先抚慰其心,更不可伤其心。《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内经》所说的“心”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心血管统及大脑功能系统。
先生回忆一位“风义兼师友”的患者,晚年不幸身患癌症,先生每周去探视,先前患者未知其病时,仍然谈笑风生,宛如无恙之人,及外科医生将其病情告知后,即情绪大变,寡不欲言。待手术后,一二月后即仙逝而去。此老不死于病而死于医,病虽属不治之症,但观其先前的精神状态,决不会在一二月之后不幸,先生说及此,直扼腕叹息不已。
先生认为,大抵人体内存在着一个自我调控系统,可以自我调节,自我保护,自我康复,以维持内外环境的平衡,而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心境泰然、情舒意畅为前提。所谓“主”明才能下安。若医生诊病危言耸听,不注意心理疗法,往往使患者精神防线崩溃,“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病情可以迅速恶化。
孙思邈《千金方》将“大医精诚”一文置卷首用心实在可贵,其意无非是谆谆教导为医者必先立医德,而医德必以大慈恻隐之心,使患者在未药之前,从医生那里得到抚慰与信心,尤其对身罹不治之证者尤然。
先生常采用的方法是:热诚待人,以成竹在胸的口气对病人说:“这个病不要紧,我给你想办法,病虽然困难,但也有看好的”。这决不是江湖之诀,实在是心理安慰。《内经》曾说病至“神不使”阶段,病必不治,治神比治病更重要,所谓“不服药者为中医”。先生谆谆训导,为医者必须真诚地关心病人,爱护病人,不可考虑名利得失,方为精诚大医。
上一篇:揭秘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养生秘诀 下一篇:汤显祖花香疗疾法
更多有关 名人 的相关资讯:
今日推荐
- [名人] 从养生学看孔子
- [名人] 戏曲大师也有其独特的养
- [名人] 李英爱推荐:晒后用新鲜土
- [名人] 体验泰戈尔的养生之道
- [名人] 大S美肤备忘:让你如何喝
- [名人] 带你了解百岁老人的长寿
- [名人] 王珞丹恋情曝光 拥有美
- [名人] 柳岩“情书”有泪点,护肤
- [名人] 沈钧儒的养生之道
- [名人] 蒋勤勤保持水灵补水护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