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痛经多为生理性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是自月经初潮后6-12个月,第一次出现排卵周期时开始,持续多年、疼痛程度持续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蔼明教授说,据研究统计,痛经在育龄期妇女中发病率约为50%,其中症状严重者占约15%。但原发性痛经大部分是生理性的,而非病理性的。

子宫分泌的前列腺素数量是导致原发性痛经的主导原因——“在月经来潮之前很短的时间内,黄体酮水平下降,能促进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导致分泌期子宫内膜PGF2a(前列腺素的一种)升高,它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节律性增强,张力升高的量高于PGE2a(抑制子宫收缩)的量,所以,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甚至痉挛而出现痛经。” “前列腺素同样与继发性痛经相关;但在不同的盆腔疾病中,前列腺素导致痛经的解剖学机制仍不明。”王蔼明说。

“前列腺素是产生排卵的必要条件。在排卵周期建立和开始不久后,体内雌激素升高,前列腺素分泌,对前列腺素敏感或前列腺素分泌过高的人,子宫血管收缩过强,会造成血管痉挛性疼痛。”任海颖解释说,前列腺素的局部分泌、释放,会引起迷走神经的兴奋和反射,导致子宫肌层痉挛性收缩,造成局部疼痛,比如脑部血管痉挛会引起头痛;再如产科出血时使用的子宫收缩药物(催产素)就是前列腺素,会促使子宫在分娩时强烈收缩。

口服避孕药效果或好于止痛药 国外早在1937年就提出“抑制排卵对缓解痛经有效”的理论,自1960年开始,人们就用口服避孕药来治疗痛经。王蔼明说,它特别适用于需要避孕或月经量过多的患者。

“虽然国外很早就应用口服避孕药来治疗原发性痛经,它的副作用小,同时有确切避孕作用,但因为观念原因,国内却很难推广。”王蔼明说。“大量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不仅减少了前列腺素的产生,而且减少了能产生前列腺素的月经量,降低了痛经的发生。”王蔼明说,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与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的治疗效果相当,可以降低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并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导致内膜萎缩和经量减少。抑制排卵的作用大于单一激素避孕药,更适宜治疗痛经,有效率达90%以上。

红糖水多为心理安慰 对于坊间流传已久的红糖水、姜丝水治疗痛经的偏方,任海颖告诉记者,没有科学依据证明红糖水比普通水对痛经更有效,更多是起到安慰剂作用。相比之下,水温更重要。红糖水和热水起到的就是热敷作用,姜丝的辣也只是感觉。没有临床证据证明这些有治疗痛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