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执行教材匮乏,未成年人接触渠道广泛
黑龙江省从2002年起才开始对高中教师进行有关青春期教育的培训,编写了第一部高中阶段性教育教材《高中生性健康教育》,两年后才进入课堂, 成为首套正规性教材。而北京地区与2004年9月才推出首部内容涉及性、怀孕、性道德等话题的《性健康导向》。直至2004年9月,第一步从小学高年级、 初中到高中,涵盖整个青春期的性教育系列教材才在南宁出版发行。令人尴尬的是,在黑龙江首部教材推出后,还一度因为教师家长“反映强烈”引起争议。
越是被禁锢的,越容易受到挑战。在正常获得信息途径受阻下,荷尔蒙涌动下的少男少女们通过书籍报刊、影视作品、互联网获得关于性的片段信息。 未成年人涉性事件在网络上发酵,成年人多归罪“外来文化”
对性问题没有全面、科学认识,对性道德伦理缺乏判断,加之媒体迎合网民趣味进行的炒作,各种“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实际上未成年人涉及性问题由来已久,1980年代出版的未成年人“犯罪报告”中就曾注明,1986年比1982年,未成年人性“犯罪”占整个“犯罪”中的比例,从12% 上升至40%以上。1990年代中期,就有学人对少管所内涉性被管教儿童做过调查研究。互联网时代伴随网络炒作,各种门事件频频在网上发酵,引起大众广泛关注。
许多成年人在感叹80、90后“越来越出格”时,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是“外来文化的冲击,让中学生眼花缭乱,国外的‘性开放’‘性自由’‘性解放’之风,使他们茫然不知所从。”而家长老师们往往忽视性教育的缺乏、没有分级的影视作品。“黄色网站”、“外来文化”、“西方开放思想”,成为成人社会洗刷自身责任的普遍说辞。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对性产生好奇与兴趣,甚至想去尝试,出现这些想法也是正常的,关键是看要怎么去引导他们,性的本质是因为人的动物天性。我们长久以来的教育模式中形成的存天理、灭人欲在今天依稀可见,萌动的青春无需遮掩,亢奋的荷尔蒙也应合理释放,整个国民的性启蒙,也不能仅靠多几个苍井空来解决。